AI 時代下,期待一個全語音控制的未來?

本文受到悠識學院 AI/UX 講座「迎向零 UI 時代:設計的新戰場」啟發

我大概五年前開始對著 iPhone 講話,幾乎每次手機充完電,就會和 Siri 說,「開啟省電模式」。朋友看我做這動作,都露出一種不可思議的表情。後來他們教我怎麼設定捷徑,也沒有改變我跟手機說話的習慣,而且變得更日常,現在我八成以上的 Line, MSG 訊息都是用講話的方式回應,而且我已經會很自然而然的說「逗號」,讓輸入法自動變成「,」

誠言之,我內心有點期待這樣的未來,只要說話,就能和機器互動,調閱出想看的檔案,增加生活上的便利性。我有點嚮往電影裡演的情節,對著空氣講話,省去很多手動流程。雖說這樣不知道是人主宰機器,還是反過來被科技宰割⋯⋯

要到達那樣的世界、物聯網大躍進,所謂的 Zero UI,或許還有一段探索的空間。語音互動不只是技術問題,還牽涉到人與機器之間的理解、判斷與信任。人類講話本身是模糊的、曖昧的、修飾的,如果 AI 依照字面上的意思來執行任務,不見得能真正懂得人類。人與人之間要達成共識都有一定難度了,何況是人與機器。

Continue Reading

來源毫不緊要 只須要賣:張學友 60+ 演唱會最後一曲對社會的關懷

圖說:演唱會我最喜歡的背景,《又十年》學友容貌變化與香港歷史節點,這張他年輕的照片大概就是我小時候對他的印象,影片這段還有《阿飛正傳》電影海報

如果不計知名安可曲,張學友 60+ 演唱會閉幕歌曲是《過敏世界》,一張將近三十年前的專輯同名曲。副歌是這樣唱的,「快 照片快 文字快 由讀者觀眾歪曲更快/快 說得快 言論快 詳盡報導才愉快」,我們很容易直接聯想到,這是對新聞不求真偽的控訴,對媒體環境墮落的控訴。

學友很謙虛,他在演唱會分享,比較少人關注他在創作方面的表現。我除了聽 Life is like a dream 這張專輯之外,的確很少發現他散落在其他專輯的自創曲。畢竟他在歌藝、演技、愛護家庭之間的人格魅力,都足以讓他升任天王的稱號。

Continue Reading

紀念・映画社

▍曾經多熱情

距離上一次發表映画社相關文章,已是 2019 年畢業前夕,備忘了我們曾在 2016 – 2018 播映的電影。確切說起來,我和映画社最初的緣分,要從 2015 年,那張貼在佈告欄的仿擬創世紀海報開始。神說要有光,就有了光,對文青而言,電影是照耀心靈的光。

高中開始接觸藝術電影,沉浸在懞懂的影像畫面中,從中窺見一幕幕掙扎與喜悅。大學持續深究文本的奧秘,穿梭大師經典。映画社帶給我無窮無盡的養份,讓我結識一群熱愛電影的朋友,一起觀影研讀,在形形色色的電影中,找到接住情緒的浮木。

▍散過的心也別要灰

熱情的英文字根,由受苦而來。經營社團其實不容易,特別是一個帶有創新性質的社團,要在理工學校發展藝文活動,先天條件又增加了一點難度。當時有三大策略驅動著我:選片平衡商業與藝術、嘗試與片商等外部單位合作、推廣國家主權與性別平權二大核心價值。

Continue Reading

有效閱讀技巧:Readwise Reader 3 大推薦功能

影片來自超級歪 — 東西方的躺平哲學!莊子哲學,中國最早的躺平思潮?公民不服從的梭羅,竟躺平了兩年?嬉皮始祖伊比鳩魯,治療人的物慾?無所事事,更能反抗資本主義?/ 書來面對EP39 《如何無所事事》

圖片來自 Readwise Reader 介面截圖。

這個週末,我整理並開啟了全新的工具應用模式:

第一個是,正式登出十幾年 KKBox 使用者身份,投奔 Youtube Music 的懷抱。主因是 YTM 的音質用肉耳就聽得出來比 KKBox 清晰,加上我付費 Premium 一段時間了,開通音樂 app 之後,觀察音樂庫收錄狀況,大抵都有我常聽的專輯。另一方面,YTM 開始支援 Podcast 播放介面,只要有上傳 YT 頻道的 Podcast,都可以追蹤收聽——公司的「UX 有差嗎?」也可以聆聽️。


第二個是,我啟用了 Readwise Reader,收藏喜歡的文章,在上面新增筆記和想法,這是這類工具基本款,有 3 項功能讓我很驚豔:

1. 儲存 Youtube 影片,實踐窄式學習

以我觀看超級歪新影片為例,談資本主義下的躺平現象,我將影片匯入 Reader 介面,它可以抓取 CC 字幕,播放時字幕會隨著內容逐句掃過。影片中提到的哲學思想,是以前接觸過的理論(偶像梭羅出現了),這不僅喚起我對這些知識的記憶,也剛好能練英文聽力和閱讀。從感興趣的主題出發,接觸相關廣泛的文本,對學英文很有幫助。

Continue Reading

黃耀明邊走邊唱台北演唱會 note

一直想為自己的 2012-2022 十年誌寫些記錄,卻遲遲還沒整理出什麼,轉眼跨了年,2023 第一天聽黃耀明演唱會,或許可以為這十年留下一個重要的逗點。

我非常喜歡黃耀明的音樂廠牌「人山人海」,那些極具風格的電音陪我走了整個青春,今晚樂手之一為李端嫻,從頭到尾電整場,感動難以言喻,他在《攞命舞》打鼓實在太帥氣。

明哥也唱了他以前和陳珊妮組「拜金小姐」的歌曲《蝶戀花》,本以為這已經夠驚喜,沒想到他因為來臺灣開演唱會,特別翻唱和台北有關的歌曲 彭羚《給我一段仁愛路》!說到已經引退的彭羚,一響起《漩渦》前奏我又在心裡吶喊,雖然沒有女聲但明哥獨唱仍唱出那種情與慾。

Continue Reading

深入金融核心,扎實通識讀本:《1611》

2017 年,我曾將一本台日文化誌喻為「臺灣雜誌界的革命者」。

時隔五年,2022 年一月,市場上出現另一本嶄新刊物,值得這個美名。這次的焦點,文史成為根基,刊名即有年代感,選自人類史上第一座證券交易所開市的年份「1611 年」,襯托「金融」主題。

美好金融 LOGO 人的意像 / 大慶投顧雙月刊,圖源:1611 FB,作者合成

從大慶投顧雙月刊到《1611》

《1611》致力推廣金融常識,打破談錢傷感情的隔閡,用平易近人、新聞能見度高的真實案例,深入淺出地置入產業分析,將生硬的金融知識,化作淺顯易懂的解說。這樣一本雜誌,其實並非橫空出世,編輯群來自老牌證券商「大慶證券」內容團隊,今年初正式改名為「美好證券」。

大慶內部原本發行自有雙月刊,僅供擁有大慶帳戶的投資者閱讀,作為客戶服務的一部分。隨著改名與重塑風格,他們對外推出刊物《1611》,讓廣泛讀者都能享受專業報導,如傳道般向外普及金融概念。

Continue Reading

《邁向未來的 10 Count》:走過倒社陰影,在失落人生中重振旗鼓

邁向未來的倒數10秒

集結木村拓哉、滿島光、內田有紀三大神級演員的日劇《邁向未來的 10 Count》,始於觀眾滿心期待,經過歹戲拖棚,收於草率結尾。這齣一度傳來腰斬風聲的日劇,若非幾位充滿個人魅力的演員們撐場,從第三集開始,我已萌生棄追的念頭。

唯獨有一個貫穿全戲的事件,讓我保持追劇的動力,那就是「總在關鍵時刻墜落人生懸崖的木村拓哉,如何面對青春歲月中,留下汗水與血淚、卻即將收攤的拳擊社?」

Continue Reading

來自「哲學式歌者」的問候:方皓玟《你好嗎》

看見方皓玟貼出新歌《你好嗎》和林夕合作的預告,旋即浮現了「啊!這首歌肯定緊扣香港時事」的念頭,兩位都是非常關心香港議題的創作者。林夕比較熱衷寫散文投書給剛落幕的蘋果日報,方皓玟相對安靜,用自創歌曲抒發對社會的種種看法,創作時程比林夕長了一些,但回顧反送中以來,他不知不覺也寫了四首呼應時代的歌。

Continue Reading